从芭蕾公主到舞校校长,芭蕾名家汪齐风这样走过30年
发布时间:2023-08-27 09:52:40 来源:澎湃新闻

10岁,她被选拔进上海市舞蹈学校,从此开启芭蕾生涯。30岁,她因伤退役,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民办芭蕾舞学校,从此为艺术普及出力30年。她就是舞蹈家汪齐风。

“我热爱芭蕾,不能跳了就想着多教点人,真正让芭蕾走进更多老百姓的生活。”8月26日在上音歌剧院,上海市汪齐风芭蕾舞专修学校举办建校30周年汇报演出,60岁的老校长汪齐风特别欣慰,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60岁是一个节点,我会逐渐淡出舞校,让年轻人来运营它,传承芭蕾舞的美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汪齐风和学生们弄堂小囡跳芭蕾1963年出生于上海的汪齐风,是老上海人熟悉的“芭蕾公主”, 也是公认的第二代“白毛女”。

她对舞蹈的热爱源自小女孩的天性。进小学后,老师看她喜欢舞蹈,选她进了舞蹈队,后来又推荐她进了少年宫。弄堂里有一位邻居是体操老师,闲来无事教她练基础的体操动作,命运在她的一次次翻跟头中,埋下了一个小伏笔。

汪齐风10岁那年,上海市舞蹈学校到各区县选苗子。在闸北区少年宫,她率先进入老师视线,柔韧性让老师如获至宝,毫无悬念被选中。

“我肯定不是天赋选手,只不过因为练过几个月体操,比较幸运。”进舞校后,她被分进了芭蕾舞科,才发现先天条件的不足,“我很听话,又肯吃苦,让我练我就拼命练。”练得最苦时,她的大脚趾血肉模糊,舞鞋穿了脱不下,脱下了又穿不上。

凭借那股坚持的劲儿,汪齐风在一次次的选拔中,脱颖而出。

1979年,上海芭蕾舞团在芭蕾舞剧《白毛女》剧组基础上成立。汪齐风和同班同学、如今的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,是公认的第二代“白毛女”。

1980年,第三届世界芭蕾舞比赛在日本大阪举行,17岁的汪齐风凭借《堂吉诃德》中的选段,为中国取得了第一枚芭蕾舞奖牌,让国际芭蕾舞界关注到中国芭蕾舞,也让中外芭蕾舞交流掀开新的一页。

隐忧在汪齐风成名之初已开始显现。

1980年首次获奖回国后,汪齐风检查出腰部受伤。“腰椎隐裂、变形,医生劝我最好不要再跳舞,发展严重有瘫痪的可能。”当时的汪齐风对瘫痪没什么概念,也不怕,但那种疼痛记忆犹新,“手够不到脚,不能穿袜子,甚至不能刷牙。”

每逢大赛,汪齐风是必被点将的主力,这也导致伤病一直反复。她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,“改行肯定不愿意,除了芭蕾我也做不了别的,我的未来在哪里?”

汪齐风和学生们“我的初心是做芭蕾普及”1990年代初期,全国文艺院团面临商业娱乐大潮冲击,大部分生存艰难。汪齐风想起自己去香港参加夏令营,“几步路就能看到一个学校门面,各式各样的芭蕾舞学校,很有触动。”

1993年,三十而立的汪齐风离开芭蕾舞团,决定做芭蕾舞培训学校,开始系统学习芭蕾舞教学。中国内地第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民营舞蹈学校成立,汪齐风担任校长至今,“我的初心是做芭蕾普及,让更多人进来学习,然后无障碍地走进剧场。”

学校已经有了“汪二代”“汪三代”。

6岁就跟着汪齐风学舞的一位90后“汪二代”说,舞校收费一直低廉,“最早一个季度45元,慢慢变成80元、120元。1997年我进校是120元,2000年学校有了固定教室,才涨到150元。”

汪齐风不想给家长造成经济负担,也不想将舞校变成赚钱工具。家长们投桃报李,学生出去比赛、表演,他们都会主动认领任务,有的帮忙缝衣服,手巧的帮忙做头饰,还有的帮忙管理后台。

这位“汪二代”还记得,舞校在育才中学办学时,校门口的一大盛景。“马路边上坐着一排接孩子放学的家长,经常能看到大家在一起啃包子。”“拖堂”成了学校的一大特色,技术动作没完成或舞蹈没排好,老师们迟迟不下课,没有人计较课时费。有一次上课到晚上,有孩子住浦东,摆渡船已结束,当时的交通不像现在便利,家长带着孩子在候船厅过了一夜。

30年来,舞校致力于芭蕾普及和兴趣爱好培养,发现好苗子后,也给专业舞蹈学校输送了不少人才。全市很多大型活动,如上海国际艺术节、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、上海市民文化节,都会邀请舞校学生参演。

汪齐风笑说,自己正在逐渐淡出管理舞台,只在重大节点亲自下一线帮助排练,“未来是年轻人的,我希望它能通过更现代的管理理念延续下去,我也希望它能坚持初心,坚持公益性、家庭感、专业第一的核心精神。”

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
标签:

x 广告
金融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 2015-2022 海峡租赁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0   联系邮箱:396 029 142 @qq.com